陸 軍
良師小傳:陸軍,江蘇省南通中學專業技術二級崗位教師,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,江蘇省特級教師,“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”培養對象,國家“萬人計劃”教學名師。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《中學化學教與學》、全國中文核心期刊《化學教學》編委。出版《讓教學成為研究》等專著,三次蟬聯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。
反思自己近40年的從教經歷,深感教師成長離不開終身學習,而且在從平凡走向卓越的旅途中,有著與完善自我、成就學生、繁榮教育對應的,為己之學、為教而學和應教為學的三重境界。
為己之學:完善自我
1983年,從揚州師范學院化學系畢業后,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是我教師生涯的起點。南通師范肇端于著名實業家、教育家張謇先生1902年創辦的民立通州師范學校,是中國師范教育的三大源頭之一。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,南通師范又是我國中等師范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先行者。
我是在“學制要縮短,教育要革命”時期接受的基礎教育。工作之初,面對師范教育“兩代師表一起抓”的發展要求,在知識儲備等方面有力不從心之感。孔子曾用“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”告誡大家,學習不應該是裝飾自己的“為人之學”,而應該是完善自我的“為己之學”。于是,我靜心為己之學,努力讓自己真正成為學生的“師表”。
一方面,對照教學大綱,認真研讀教材和教師教學用書,領會所教學科內容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;另一方面,結合教學進度重修大學課程,實現大學與所教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,同時廣泛閱讀相關書刊,及時了解學科動態,關注化學對其他學科以及社會、生活的影響,以夯實知識基礎和拓寬知識視野。每有外出學習機會,都要到當地最大的新華書店“探珠尋寶”,而且總是滿載而歸。
經過短暫的適應期,我逐漸養成在學科深厚知識背景下,以寬廣視野思考教學問題的習慣。經常引用大學教科書中的權威觀點,或結合自己實驗中獲得的數據與事實,深入分析學科問題,以提高認識的精準度和深刻性。先后有近百篇備課札記發表,并屢獲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。
為教而學:成就學生
好奇心是人與生俱來的個性,化學與其他自然科學一樣,有學生急需探知的許多奧秘。如何在滿足學生好奇心的同時,幫助他們形成并完善知識結構,這是新手教師不容易把握的問題。陶行知先生認為,為了教會學生,教師必須設身處地,“以教人者教己”,用教大家的材料先教會自己,他還從學理的角度稱之謂“為教而學”。
按照為教而學的理念,我努力探尋各類知識最優的學習方法,并通過《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》等文本,揣摩名師教學中的學法指導。還大膽進行改革實踐,把教科書中的演示實驗、分組實驗改為“邊學邊實驗”,以打破“教師做、學生看”“教師講、學生聽”的局限,為學生創造“做中學”的機會,讓他們參與到適合自己的探究活動之中。其間,多次為省內外同行執教公開課,教改論文和課堂教學多次獲得全國及省級比賽一等獎,并成為省中等師范學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。
2001年,我調入江蘇省南通中學工作,這時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亮點。我利用主持省市教科研課題的機會,放大之前教學改革實踐中積累的體驗,在指導學生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同時,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理論研究,探索研究性學習的一般規律,學生的多項成果在省市及全國比賽中獲獎,自己關于研究性學習理論與實踐的系列論文先后獲得發表。
隨著高中階段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與深化,我依托高校課程與教學論專家的理論支持,利用基礎教育實踐的平臺和教育期刊提供的園地,不斷探索學法與教法的融合。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學科素養保持高位走強,學校成為“全國高中化學新課程實施先進單位”,個人有“化學有效教學的條件與策略”等獲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,同時還獲得“中國中學化學教育教學年度人物”等稱號。
應教為學:繁榮教育
緣于大學畢業論文在母校學報發表的關鍵事件,我在堅持教學與研究相結合的同時,走出一條“質疑起步、合理遷移、自我補白、走向無意”的個性化發展道路。在30教齡之際,曾以小文《我的幸福歷程》,描繪自己在教科研這條幸福道路上留下的履痕,記錄從蹣跚學步到穩步前行的身影以及專業發展的技術路線。
“應教為學”是古之為師者的基本功,具體是指教師所講之課便是其學說,所著之作便是其授課內容,孔子就是我國教育史上應教為學的代表?,F代教育制度下,由于有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制約,應教為學便演化成教學與研究的一體化。李吉林老師一生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,創建中國特色的情境教育理論體系,是現代教師應教為學的典范。李吉林老師工作的通師二附與我校左右毗鄰,面對這位從小學教師中走出的教育家,我更堅定教學與研究相結合,做應教為學踐行者的信念。
在入選“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”培養對象之后,我在思考哈佛大學達克沃斯教授提出的“教學即研究”思想內涵,及其為什么、是什么、怎么樣等基本問題的基礎上,提出教學即研究的目的、內容和路徑,分別指向為教與學而研究、對教與學做研究以及在教與學中研究,形成的“‘教學即研究’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”蟬聯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。領銜以教學即研究主張組建的工作室,首批12名成員中有6人8次評為省特級教師或正高級教師。教學即研究主張與工作室建設經驗受到《化學教學》等多家雜志的關注和報道,還應邀在省內外教師培訓等活動中進行專題推廣。
縱觀教師從平凡走向卓越的為己之學、為教而學和應教為學的三重境界,其終極目標是為己而利他。其中,為己之學是為為教而學和應教為學進行奠基,為教而學是踐行“為黨育人、為國育才”的初心使命,應教為學則是建構個人特色的理論體系,并在一定范圍內發揮輻射引領作用,為教育理論和教育事業的不斷繁榮貢獻智慧與力量。
成尚榮先生曾提醒教師,“一切工作都有目的,但去掉功利心,防控目的性顫抖……一切都在努力中,一切都會自然生長起來”。廣大教師只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,制定適切而又明確的目標,腳踏實地,循序漸進,一定能夠到達理想的彼岸,獲得教學相長、師生共進,以及學校、區域乃至整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。
文章刊登在《中國教育報》2022年6月2日第4版,發表時有刪改。
鏈接: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22-06/02/content_610335.htm?div=-1
賬號+密碼登錄
手機+密碼登錄
還沒有賬號?
立即注冊